澎湃新闻获悉,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近日宣布启动“毕加索2030”大型改造翻修工程——这是该馆自1985年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革新计划。博物馆承诺,在2028年至2030年的整个改造期间,博物馆将始终保持向公众开放。
这座拥有全球最丰富毕加索作品的机构自12月22日起将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呈现特别大展“非常毕加索:保罗史密斯的新视角”。
这项耗资5000万欧元的翻新计划名为“毕加索2030”。根据该计划,博物馆将把内部庭院与毗邻的莱昂诺尔菲尼广场相连,打造一个占地25000平方英尺的露天雕塑花园,并向公众免费开放。新雕塑园将陈列约十二件毕加索的青铜雕塑作品。博物馆还将新建展厅用于临时展览,展览空间翻倍至8600平方英尺。规划中还包含一间俯瞰花园的咖啡馆、书店以及教育文化空间。

毕加索的《朵拉玛尔肖像》(1937年)是博物馆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馆藏以其系统性和完整性闻名,珍藏逾5000件艺术品及20万件档案资料,包括毕加索的私人文件、手稿与书信,以及大量陶器和档案资料。展览按年代顺序布置,观众可领略毕加索从蓝色时期到立体主义乃至晚期创作的演变,同时还能欣赏大师珍藏的塞尚、马蒂斯等同时代艺术家作品。
尽管博物馆建筑宏伟壮观,但其最初设计于17世纪作为私人宅邸(生活空间),而非现代博物馆(展示空间)。自1985年开馆以来,它已成为法国首都最受欢迎的艺术机构之一,但空间不足和功能局限日益凸显。
“(现在的)建筑宏伟壮观,维护得也非常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注意到了它的局限性。”博物馆馆长安妮德布雷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指出,“这座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时,是为了打造一个‘珠宝盒’,而非生活空间。所有游客的交通都会不断交汇,导致动线混乱。”
尽管十年前博物馆进行了翻修,将展览空间扩大了两倍,但临时展览空间仅400平方米,难以承接大型国际巡回展览。

内部空间 图片来源于官网

目前正在展出的展览海报
另外,工程将新建一个专门用于临时展览的翼楼,俯瞰老圣殿街。这一举措将使临时展览空间从现有的400平方米(约4300平方英尺)大幅增至800平方米(约8600平方英尺)。新翼楼的设计注重功能性与美观性,同时保持与历史建筑的和谐。
项目预计耗资5000万欧元,与2011年至2014年上一次翻修工程的预算大致相当。德布雷馆长解释,通货膨胀是成本上升的主因,且“材料成本飙升”,资金筹集面临挑战。
法国文化部目前正资助价值超过14亿欧元的项目,包括卢浮宫新入口、吉美博物馆和巴黎美术学院的翻修,因此无法承担非绝对必要的新文化项目。
毕加索博物馆项目将完全通过赞助自筹资金,赞助资金来自设在巴黎美术学院(Acadmie des Beaux-Arts)的基金会——目前已筹集到数百万欧元。毕加索家族也将做出“重大”贡献,其余资金来自博物馆自有资金。德布雷强调,这不是屈服于商业主义:“我们的海外展览,即使是付费的,也是合作性质的,而非营利性的。我们不是要把自己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遗产税催生的艺术殿堂
毕加索于1904年永久迁居巴黎,断断续续地在那里生活了40年,之后才迁居法国南部。
1973年毕加索逝世后,他的继承人决定以作品捐赠的形式向法国政府抵偿巨额遗产税。为了妥善安置这批无价的艺术瑰宝,法国政府于1974年选定萨雷公馆作为馆址。博物馆最终在1985年10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跳绳的小女孩》1950年

自画像,1901年

《排箫》1923年

《吻》 1969年
馆内的展览通常按年代顺序布置,参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毕加索艺术风格的演变 :蓝色时期,可以见到创作于1901年的《自画像》,冷峻的蓝色调诉说着画家青年时代的忧郁与沉思;立体主义时期的《弹吉他的男人》等作品,代表着毕加索对绘画形式的革命性突破;而晚期创作包括《吻》等作品,展现了艺术家永不枯竭的实验精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