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赵阳戈
深交所创业板IPO受理名单近期迎来新成员。
9月26日,由国信证券担任保荐机构的中塑股份(874595.NQ)正式获得受理。不过,这家公司对市场而言并非“新面孔”。早在2023年末,中塑股份便计划冲刺创业板,期间却一度转向北交所,如今又重回创业板赛道,这一系列操作令其上市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创业板与北交所之间的选择
回顾中塑股份上市历程,2023年10月,其曾与国信证券签订辅导协议,明确指向创业板上市。同年10月25日,广东证监局还在网站上对公司辅导备案文件进行了公示。
然而,一年后的2024年11月,中塑股份在IPO排队途中,选择先在全国股转系统创新层挂牌。
紧接着在2025年2月,中塑股份公告计划将上市目标从创业板变更为北交所,对外解释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结合未来发展规划”。根据相关规则,企业拟在北交所上市,需在新三板连续挂牌满12个月,这一变更意味着其北交所上市计划至少需至2025年末。
没想到变化接踵而至。就在2025年3月广东证监局确认其辅导板块变更为北交所后不久,同年5月,中塑股份再次“变卦”,申请将辅导备案板块重新改回创业板,辅导机构仍为国信证券。对于此次回调,公司的说明是“经综合考虑公司发展战略、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和政策等诸多因”。直至2025年9月25日,公司通过广东证监局的辅导验收,投资者这才在深交所网站上看到了中塑股份的IPO受理信息。

针对企业频繁变更上市板块的现象,有市场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每家IPO企业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判断做出选择,有些侧重于尽快实现上市,有些则更看重不同交易所带来的长期发展。未来不排除出现更灵活的“转所”机制,但在那之前,企业选择一个真正契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交易所至关重要。
界面新闻就此问题也致电中塑股份,希望进一步了解公司频繁调整上市路径的具体原因,不过公司方面仅表示一切信息以公开披露为准,未提供更多解释。
根据深交所网站信息,截至目前,创业板处于“已问询”状态的排队企业的“库存数”还有23家。
主打产品两年跌价3成
招股说明书披露,中塑股份成立于2009年9月,注册资本为3699.86万元,主营业务聚焦于改性工程塑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核心产品包括改性PC、PC/ABS、PA、PPA、PBT、PET等多种材料,产品可应用于消费电子、储能、汽车、家居家电等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其产品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占比高达七成。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中塑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4.93亿元、5.37亿元、7亿元、1.52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91.84万元、7924.1万元、1亿元、2581.22万元,呈现出增长态势。
从收入构成来看,“高性能工程材料”是绝对主力,贡献了约73%的营收;“特种功能材料”占比约25%;其余为“其他材料”收入。
然而,界面新闻记者发现,作为营收支柱的“高性能工程材料”的销售单价正面临持续下滑的压力。该产品2022年的均价为2.54万元/吨,2023年降至2.08万元/吨,到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1.78万元/吨。这意味着在两年时间内,该主力产品售价累计跌幅接近30%,相当于打了“七折”。尽管2025年一季度价格小幅回升至1.87万元/吨,但整体下行趋势明显。

对于产品价格下降的原因,中塑股份的解释是主要受上游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同时,公司为应对市场变化而调整了对下游客户的产品定价策略,这也导致了同期毛利率的波动。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6%、31.52%、30.63%和33.2%。

股权结构方面,中塑股份带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特征。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朱怀才、邓莲芳夫妇,二人合计控制公司73.2551%的股份。此外,朱怀才的胞兄朱怀玉直接持有6.0874%的股份,并与朱怀才夫妇构成法定一致行动关系。朱怀才本人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邓莲芳任董事及资材部长,朱怀玉则担任董事及总经办副总经理。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点是,朱怀才、朱怀玉与外部投资方汤际瑜、中小担创投、洛盈华盛、粤科新材、粤科华侨、瑞浩中塑等均签署过包含回购条款的对赌协议。尽管相关协议目前约定特殊投资条款已终止,但若公司本次上市申请出现不予受理、终止审核、不予审核通过/注册、主动撤回或其他原因导致最终未能成功上市的情形,这些对赌条款将恢复法律效力。
产能利用率回升有待观察,补流必要性值得商榷
本次IPO,中塑股份计划募集资金总额6.45亿元,拟投向三个实体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具体包括:“高性能工程材料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额3.63亿元)、“江西中塑生产基地扩建项目”(投资额9511.05万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投资额8415.95万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1.03亿元。

界面新闻注意到,前两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均旨在扩大公司现有产能,建设周期均为24个月。根据招股书的预测,这两个项目均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其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分别为6.76年和5.87年。
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中塑股份的产能利用率在2025年第一季度出现了显著下降,从2024年的84.01%降至68.37%。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春节假期以及下游行业的季节性因素是导致一季度数据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后公司的产能利用率是否已经回升?未来新增产能能否被有效消化?都需要后续数据的持续验证。
此外,关于募集1.0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需求。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看,中塑股份的现金流状况似乎并不紧张。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438.05万元、5670.45万元、1.03亿元和1206.91万元,整体表现健康。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合并口径)为31.74%,显著低于55.72%的行业平均水平,且该比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期,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为3749.67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达7034.85万元,类现金资产较为充裕。债务方面,公司在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均无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仅为322.6万元。在此背景下,大规模募资补流是否确有必要,以及该部分募投资金后续会否调整用途,仍需市场保持关注。
最大单一客户“昙花一现”
从客户群体看,中塑股份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出现了比亚迪(002594.SZ)、华勤技术(603296.SH)、硕贝德(300322.SZ)、闻泰科技(600745.SH)等知名上市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约占公司总收入的21%。

公司同时说明,存在多个直接客户同属于一个大型集团的情况,因此在披露时已按集团合并口径统计销售收入。例如,2025年一季度的第一大客户比亚迪,其销售额便包含了比亚迪供应链管理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公司及其关联方的总和。
界面新闻在梳理客户数据时发现,中塑股份在报告期内的最大单一客户,出现在2023年,名为余姚市科的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余姚科的”)。当年公司与该客户的交易额高达5364.37万元,这一数字明显高于2022年和2024年的第一大客户交易额。2023年末应收账款余额最高的客户也是这家余姚市的公司,金额为2974.62万元。
耐人寻味的是,该公司的登场如“昙花一现”。它仅出现在2023年度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在2022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一季度的前五大客户名单里均不见其踪影。
通过天眼查进一步查询余姚市的这家公司信息,界面新闻发现,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注册资本仅为50万元。这意味着,在公司成立仅一年半之后,它便一跃成为中塑股份的第一大客户,而2023年恰好是中塑股份启动上市辅导的年份。根据披露,自2023年6月开始与中塑股份发生业务往来后,余姚市的这家公司在随后短短三个月内(2023年6月至10月),便接连下达了多笔大额订单,锁定了超过4000万元的销售金额。

对于与这家客户的合作背景,中塑股份的解释是:当时该客户所属集团内部产能不足,加之其家居家电领域因海外市场厨电需求激增,故而与公司展开合作。然而,天眼查信息显示,余姚市的这家公司由两名自然人穆桂红和谭爱香各持股50%,并未看到招股书中所提及的“所属集团”架构。

界面新闻记者通过股权穿透进一步查询发现,谭爱香在当年还持有另一家名为“余姚市科的进出口有限公司”的企业50%的股权。但这进出口公司同样注册资本仅为50万元,其社保缴纳人数在2022年为0人,在2023年和2024年也仅为2人。这些信息与通常理解中能支撑数千万采购规模的“集团”实力似乎存在一定差距,使得这位“昙花一现”大客户的真实背景和合作细节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