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创新药物的涌现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但“有药难及”仍是部分耐药患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近日,在一场乳腺癌相关科普采访活动中,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执行副院长殷咏梅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介绍,乳腺癌已进入分子分型诊疗时代,其中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HR+/HER2-)乳腺癌约占70%,是最常见的亚型。这类患者若能早期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预后通常较好,但存在部分高风险人群,如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的患者,后续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可达20%-30%。
“一旦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治疗难度会显著增加。”殷咏梅指出,CDK4/6抑制剂虽提升了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耐药”仍是临床难以回避的困境。
破解耐药的关键在于PAM通路检测。殷咏梅强调,约60%以上的耐药患者存在PAM通路突变。“早复发患者应尽早检测该通路,突变者可通过靶向药物联合内分泌治疗逆转耐药,显著延长肿瘤控制时间。”
对于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来说,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是最新指南认可的一线治疗标准方案。然而,专家提到,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出发,除了关注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以外,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创新药上市初期价格较高,不少患者面临支付压力,需通过多途径提升可及性与可支付性。
“首先,医保和国谈是核心抓手。”殷咏梅强调,近年来我国通过医保谈判,将多款乳腺癌创新药快速纳入医保,其次,商业保险可作为重要补充。“现在各省市的惠民保、定制化商业保险越来越完善,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支付比例,减轻经济负担。”
此外,她还建议,经济压力较大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参与创新药临床研究,在规范医疗监护下提前使用未上市的创新疗法。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方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针对填补临床空白、临床急需及有突破性临床获益的创新药物以合理的价格纳入医保,有针对性地弥补目录短板,提升创新药物的可及可支付,可极大程度上改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他认为,PAM通路抑制剂这类针对耐药核心靶点的药物,与全球同步甚至首发的创新,应是医保支持的重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