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虹口居民周密,年逾七旬,每天要爬楼两三趟去倒马桶。以前楼道里没有灯,晚上一片漆黑,他总是头顶着矿灯去倒痰盂,不慎摔过两跤。
徐汇居民严伟明,上世纪90年代住进漕溪三村,和妻女挤在约15平方米的房间中。每天一大早,他都会拎着马桶,走向不远处的漕溪公园公厕。
这些如今已成为历史。

改造前的漕溪三村,整栋楼内没有卫生间,居民每天都要拎马桶去倒。徐汇区房管局 图
“现在讲‘拎马桶’,很多年轻人都要笑话了,但这是城市发展的历史。”严伟明感慨。过去的几十年,在繁华大都市手拎马桶,是许多上海人生活中的痛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 成为一代代上海城市治理者的共同心愿。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早在上海工作期间,他就对旧区改造和“拎马桶”问题高度关注,亲自推动百姓居住环境改善,多次强调要把造福百姓的实事工程办好。
为何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加装一个抽水马桶如此困难?深入家家户户,空间狭小、邻里协调难、居民期待征收,种种现实问题交织,让这项工作成为“硬骨头中的硬骨头”。面对不同地块、不同房屋的复杂情况,上海坚持“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以“绣花功夫”般的细致和耐心,因地制宜确定改造路径,为每家每户摸索出可行的办法。
2022年,上海在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后,向全市最后14082户零星“拎马桶”点位发起攻坚,进行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于今年9月总体完成改造任务。
小马桶,大民生。经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努力,这场民生攻坚战终于迎来收官。告别“拎马桶”,不仅是居民生活习惯的革新,更是“人民城市”理念最直观、最温暖的诠释。
三十余载攻坚,践行为民初心
在老上海的弄堂里,天未亮时,洗马桶的声音便此起彼伏。解放初期,上海中心城区居住拥挤,人均居住面积仅五六平方米,五百万人口中约五分之四的居民需要“拎马桶”。
为解决这一民生痛点,实现百姓的“安居梦”,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努力推动相关民生工程。
改革开放后,上海大力新建职工住宅,80年代有83万户居民搬进了新家;90年代,“365危棚简屋”改造和旧住房成套改造,惠及约68万户居民。进入21世纪,旧改不断提速,特别是2017年之后,城市更新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更加注重风貌保护和旧改统筹推进。经统计,从2001年到2022年底,全市旧改受益居民累计约96万户。
除了大规模的旧改,各区还结合实际推出一批“自选动作”,如对老式里弄房屋开展由内到外的综合整治,推进厨卫改造、“一平米”马桶工程等,让更多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抽水马桶。
2022年,上海完成成片旧改历史性任务,解决了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2023年,全市对分布在零星旧改地块、中心城区旧里、郊区老镇老街的无卫生设施旧住房进行了全面排摸,并通过倒粪站倒排,最终锚定14082户“拎马桶”居民,制定了两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

汤世秀介绍往日倒马桶的地方。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北街租住了25年的汤世秀,去年12月之前,每天早上五六点钟都要排队在公共厕所门口倒马桶。“最长的时候排过半小时,冬天的时候最难受。”汤世秀说,那种又冷又臭的味道实在不好受。
汤世秀说,整个北街百余户共用一个公厕,晚上关门后只能靠痰盂解决,洗澡则在杂物间隔出一块地方,梅雨季节湿气重、霉味浓,照顾老人更是难上加难。

汤世秀家里改造出一间1平方米的卫生间,面积虽小却功能齐全。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2024年,村委干部上门征询加装卫生间的意见,汤世秀激动得几天没睡好。12月,她家改造出一间1平方米的卫生间,虽小却功能齐全,马桶、花洒、扶手一应俱全。“装上洗手间就是好,人都硬气多了。”汤世秀说,改造仅用几天,完全免费。虽然是租户,她由衷喜欢上海这座城市,高效、讲秩序、有人情味。
经过市区共同努力,2024年全市共完成改造7589户,徐汇、长宁、普陀、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宝山等9个区提前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2025年以来,其余各区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倒排时间节点,将剩余6493户的改造完成时间提前至9月底。上半年,崇明、嘉定、杨浦、浦东、静安等区完成改造任务,8月底黄浦、虹口等区也相继提前完成。至此,全市“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
一户一方案,以绣花功夫破难题
三十多年的改造,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因为越是推进到后期,面临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居民家中空间逼仄,腾出一平方米都极为困难;邻里之间因排污问题心存顾虑,协调难度大;再加上周边排污条件限制、改造资金紧张等现实问题,“拎马桶”改造可谓艰巨复杂。
面对这些挑战,上海房管部门在全面调研、深入研判的基础上,围绕不同改造方式、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与专项资金保障,形成了一整套政策措施、管理制度与建设标准。坚持“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以“绣花功夫”因地制宜推进改造。
除了旧改征收和拆除重建之外,最为常见的改造方式,是直接在居民家中增设卫生设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有限空间中,多部门协同协作,以技术创新应对现实制约,因地制宜采取户内加装电马桶、楼内增设合用卫生间等方式,形成“一楼一策、一户一案”的精准改造路径。
例如在浦东新区西泥路区域,为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施工采用集马桶、洗手池、淋浴为一体的“集成式卫浴设施”,通过工厂定制、现场组装,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同时,得到居民极大好评。
而在四川北路街道宝安支路45-51号,由于排管条件受限,只能在居民家中加装电马桶,缩小管道直径。为了腾出这宝贵的一平方米,家中的床、柜子、沙发都得移位。尽管过程有些折腾,但70多岁的景川红只表达了三个字“老满意”。几十年来每天爬楼拎痰盂的日子,终于画上了句号。

景川红家里在卧室一角加装了卫生设施。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面对涉及风貌保护的里弄房屋,改造更需精细审慎。这些房屋空间尤为局促,为此上海探索“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三同步综合改造模式,在“留房留人”的基础上留住“烟火气”。

贵州路地块,通过“抽户+加装马桶”的方式,解决居民卫生问题。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图
以南京东路街道贵州路地块为例,作为风貌保护街坊,部分房屋面积本就“捉襟见肘”。项目组负责人李文俊介绍,他们通过协商抽户的方式,抽出一户空间,改建成带三个隔间的卫生间,一举解决了三户居民的如厕难题。
面对室内确实无法加装的情况,房管部门想方设法挖掘周边存量空间资源,在户外加装独用卫生间。静安区愚园路433弄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为满足居民独用卫生间的需求,所属街道经与市教委沟通,将市教委紧邻小区公厕的一处经营性用房腾出,改造为39个统一规格的一平米卫生间,不仅有抽水马桶、洗手池,还有淋浴器插座和通风系统,居民可自行加装淋浴器。
做好群众工作,“一户都不能放弃”
“一户都不能放弃。”杨浦区住宅更新发展中心主任陈颖说。“拎马桶”改造,考验的是技术水平,也考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在杨浦区共青路357弄的无卫生设施改造中,定海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怿坦言,有些居民起初因为房间太小、没看到改造效果心里没底等原因,不愿意接受改造。
“我们对一部分愿意改造的老百姓先行施工,请不愿意的老百姓再来看看改好的样子,通过我们后续二轮、三轮的继续工作,更多人实地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好,也就逐步调整了自己的意愿。”
陈怿介绍,改造方案不局限于解决“拎马桶”的问题,还在淋浴、无障碍等方面做了合理化的设置。针对居民普遍关心的“新增设施是否影响房屋结构”“排水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等技术问题,工作组也专门安排专业工程师面对面答疑,结合施工图纸和数据,打消居民顾虑。

杨浦区共青路357弄居民家新装的抽水马桶。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群众工作贯穿改造全过程。针对不理解政策的居民,街道工作组与居民区干部组建“组团式”服务团队,反复上门沟通,部分案例上门次数超百次。欧阳路街道欧四居委会副主任胡霖表示,曾和同事多次登门解释,在一户正在装修的房子里打造“样板间”,让居民直观看到改造效果,施工过程中顺手为居民处理屋面渗漏、加装水龙头等。
静安区还形成了蕃瓜弄群众工作八法:一线聚力法、一户一策法、党员带头法、集体共情法、将心比心法、组团服务法、关键人物法、随机应变法。在前期大量扎实群众工作的基础上,项目正式签约当天24小时内实现98.6%签约率。
收官不收劲。虹口区房管局城市更新科科长姚浩表示,建设完成后的使用管理同样重要。工作小组在“建”与“管”上同步推进:公共区域安装的卫生设施配备小电表、小水表,方便分摊水电费;在室内公共区域增设的,组织居民制定公约,住户轮流打扫;在室外增设的,则委托物业公司定期保洁,确保居民使用舒心。
市房管部门也表示,对已完成改造的点位强化后续管理,尤其针对采用“电马桶”方式改造的点位,建立定期回访机制,加强日常维护,确保下水管道通畅不堵塞,今年以来已完成回访1200余人次。对增设户外卫生设施的区域,依托区属房管集团提供“管家式”服务,确保公共区域干净整洁,切实筑牢改造成效的托底保障。

国京路41号,居民田依平讲述居住环境改造后带来的便利。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如今,国京路41号的木质楼梯踩上去仍会吱呀作响,但79岁的田依平再也不用深夜倒痰盂。“以前下雨天人都不敢出门,生怕摔一跤没人管,现在好了,晚上起夜再也不用往公共厕所跑了。”站在新装的卫生间门口,她指着洁白的马桶赞不绝口。今年5月初加装厨卫后,她说:“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
如今,田阿姨最想做的,就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好好享受这份“便利”。“以前总怕亲戚朋友来家里不方便,现在也敢主动邀请他们来了。”

改造后的漕溪三村,家家户户拥有独立厨卫和阳台。徐汇区房管局 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