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福耀科技大学”)从筹备之日起就一直处于舆论的高度关注之下。
舆论也总喜欢把它和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进行对比。
有点赞的,也有不看好的。
不看好的观点列出了两个值得重视的理由:第一,师资一般,资深的年纪偏大且很多是退休返聘或者兼职的,年轻人少且科研不够亮眼;第二,基金获批方面,福耀科技大学到现在还没有官宣自己在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的任何成绩,而比其建校晚、行事更低调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及大湾区大学则斩获颇丰。
有科技领域自媒体文章则直言:“光鲜的硬件及华丽的广告语不能摆脱内在的脆弱性,福耀科技大学虽号称对标斯坦福,却难成一流,很可能成为一个高配版的'企业技能培训所’。”
人们常说,看人看组织,既要看到短处,也要看到长处。所以,这一篇分析文章重点谈谈福耀科技大学的策略选择。
第一,田忌赛马,以减少人数换名次前移,赢得开门红
2025年是福耀科技大学第一年本科招生,原计划招生100人,最后缩减为50人。
福耀科技大学将今年本科招生省份锁定为其办学地福建和河南、江西、湖南、广西四省份。这四个省份均属于中西部省份。
将原来计划的招生数直接砍半就可以将本科录取分数线大幅前移。等到上述省份高考录取最低控制线甫一公布,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纷纷刊发报道:福耀科技大学的录取线在多个省份超过了同在福建办学的厦门大学以及其他一众985名校。
媒体报道和自媒体文章没有提到的是,不同大学相差巨大的招生人数。招5000名本科生的录取线很难招架招50名本科生的录取线。
第二,彻底下沉,走近高中师生直接对话,赢得高认同
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招生的“打法”早就彻底改变了。
对于很多老牌名校来说,录取结束,这一年的招生战就结束了。但福耀科技大学招生战的打法是上一年招生战的结束之时就是下一年招生战的开打之刻。
仅以福耀科技大学官方微信自己公布的校长王树国近期行程就能看得很明白:
11月1日,福耀科技大学在山西太原举办中学校长研讨会,校长王树国等校方代表与山西省内中学校长以及教师代表相聚一堂,共话新技术革命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随后,王树国校长一行深入山西三地的中学,与师生面对面交流。
11月4日至6日,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一行赴贵州开展专题调研,出席“深化贵州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研讨会。会议期间,王树国校长与贵州省多所中学的校长及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展开深入交流。王树国校长一行还深入走访了贵州三地的中学,与师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共同探索大学与中学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
这样的“打法”简单来说就是:绕过传统的传播、宣介策略,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直接对话,以此赢得学生对福耀科技大学的青睐。

王树国校长与贵州学子合影。 “福耀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这样的安排难免让人不联系起福耀科技大学2026年的本科招生策略:招生省份是不是会扩展到山西、贵州等省份?
山西、贵州与今年首次招生的河南、江西、湖南、广西四省份一样,都属于中西部省份。在福耀的招生策略下,办学地之外,中西部省份的考生始终是基本盘。
今年5月20日和8月27日,王树国校长曾两次造访江西的同一所中学——新建二中。从招生策略上来研判,这叫“深耕”。深耕就结成了硕果:“今年高考,新建二中熊家霖、陈文涛两名学子成功考入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成为该校首届学生。”
这一案例亦可见福耀科技大学对江西这样中西部省份的高度重视,甚至可以用“生源基本盘”来形容。
用王树国校长的话来说,“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愿意为江西学子提供更多优质升学机会,缓解当地升学压力。”
第三,激励人生,家国情怀贯穿学生培养始终,实现大梦想
同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福耀科技大学与其他多所大学的风格显著不同。
其他新型研究型大学官方微信较多刊发的是该校学者获得各类项目、奖项的信息,以此激励在校师生科研的热情。福耀科技大学则更强化“家国情怀”的教育以及与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信息。
10月30日,首届本科生刚开学不久,该校就请来首位乒乓球大满贯得主、剑桥大学博士邓亚萍做客“福耀科技大学大讲堂”。邓“以自身从运动员到学者的跨界经历,与首批50名本科生分享了自己在赛场、学业和人生的经历,讲述球台内外的人生故事”。
“福耀科技大学大讲堂”这一规格凸显了福耀科技大学对此次邀请的重视程度。用该校创始人曹德旺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期待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才。”

9月8日,王树国校长为福耀科技大学新生们主讲开学第一课,并与新生们进行对话。“福耀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王树国校长在新生第一课上说:“人无大志,不关心自己未来的发展、不关心国家,成不了大才。要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站得高、走得远。”
大学有办学自主权,每个学校有不同的办学策略,深入分析、拆解这些具体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及家长在选择时参考。我们可以暂时不做评价,而将评价留给时间。
用不了多久,学生及家长就会给近年来纷纷涌现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打出一个客观的“分数”。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