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因高度拟人的外观和走出惊艳“猫步”,全新一代IRON人形机器人引发了广泛关注,但也伴随着对其“真人扮演”的质疑。为回应公众疑虑,研发人员当众“解剖”了处于运行状态的IRON机器人腿部,这场硬核的“自证清白”,将人形机器人再度推至舆论中心。
人们不禁思考:既然机器人越像人越吓人,为何还要研发人形机器人?让机器人像人主要难在哪儿,未来应用场景何在?就以上问题,科技日报记者11月7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第一问:机器人是不是越像人越好?
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鹤表示,大家有“恐怖谷”效应,觉得机器人越像人越别扭,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事实上,研发人形机器人,并非为了刻意模仿人类外形,而是基于一个核心且务实的原则:我们所处的世界,本就是为人类身形所设计和建造的。
无论是家居环境、办公空间、工厂车间,还是楼梯的高度、门把手的位置,一切设施都依据人类的双手、双脚与身体结构来构建。如果希望机器人能无缝融入这些环境,替代人类完成枯燥、肮脏或危险的工作,那么人形就是最高效、最无需改造现实世界的形态。
人形机器人凭借其与人类似的肢体结构,具备在人类世界中通行与操作的“通用性”。“我们追求的并非外表上酷似,而是功能上高度适配,能最大限度地复用人类现有环境、工具和流程。当机器人真正成为人类得力助手,将人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时,最初的‘陌生感’便会逐渐被‘不可或缺’所取代。”王鹤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也表示,若制造多足或其他形式机器人,在平地上可能效率很高,但面对人类环境中一道道“人为”关卡——开门、上楼、使用现有工具等将束手无策。现实中,不可能为了迁就机器人,去彻底改造所有环境和工具,这种成本也是无法想象的。
第二问:哪些技术在支撑机器人像人?
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行动与操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关键的能力,是让机器人适应不同环境,并对各类物品进行精准操作。
王鹤解释说,机器人实现像人的灵活协调动作,远非一个“人形外壳”所能及。这背后是运动控制、智能感知与人工智能(AI)决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集中突破,可通俗理解为“大脑”“小脑”和“肢体”的协同进化。
首先是“小脑”与“肢体”——运动控制与动态平衡能力。人类行走看似简单,其实是毫秒级的动态平衡。机器人要在复杂路面行走不摔倒,甚至能跑跳,对其关节、传动系统及实时平衡的算法要求极高。
其次是“手”与“感知”——精细操作能力。人手是极其精妙的工具。机器人要能拿鸡蛋不碎,又要能大力拧瓶盖,这依赖于精密的力控技术和触觉传感器,让它能“感知”力道。
“最关键的是‘大脑’——AI的认知与决策能力。”王鹤介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爆发,为机器人装上了“智慧大脑”。过去机器人只能执行预设程序。现在,你可以用自然语言命令它。比如要它“去厨房拿瓶水”,它需听懂指令、通过摄像头“看清”环境、规划路径、辨认目标,从一堆瓶瓶罐罐中“识别”出哪一瓶是水,并协调“小脑”与“手”完成任务。这是机器人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根本跨越,也是实现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的基础。
第三问:人形机器人未来用在哪儿?
上述业内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可能分三步走:从工业到商用,最后到家用。
第一步,规模化落地将率先发生在工业制造领域。如汽车、3C电子(电脑、通信、消费电子)等柔性生产线岗位,工作内容枯燥又繁重。机器人凭借其通用性,可直接“上岗”替代人工,从事拧螺丝、质检等工作,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第二步,走向商用服务和特种作业领域。随着成本下降与智能提升,它们将出现在物流、导购、医疗辅助护理及餐厅传菜等场景,更能替代人类进入地震废墟、化工厂、核电站等危险环境,执行搜救、巡检等任务。
第三步,进入家庭。因为家庭环境高度复杂、非结构化,机器人成为保姆、管家,要完成做饭、清洁、照料老人小孩等任务,对其安全性、通用性和交互能力要求最高,所以这是难度最大最长远的目标。
“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将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可靠伙伴。”王鹤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