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就业招聘密集到来。10月19日,2025年冬季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行,3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超过5000个岗位。

2025年冬季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10月19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行。本文图片均为 主办方 供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2026年上海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25.8万人,其中研究生9.1万人、本科生11.3万人、专科高职学生5.4万人。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江明介绍,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吸引了500多名海外留学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去年上海新招聘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占48%。
在今年的师资招聘会现场,来自名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并不鲜见。不过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高学历不再是唯一通行证,在人工智能(AI)素养和沟通能力方面强的应聘者更受青睐。
上海基教师资队伍学历背景持续提升
来自同济大学的应届博士研究生何同学应聘的岗位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师,在她看来,做老师是自己理想中的职业。
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佘同学由于还在学校,委托父母替他到现场投递简历,佘同学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后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就读数学专业,大学期间兼职助教,全家人都对佘同学从教表示支持。
来自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陈同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林同学都排队向同济大学科技中学投递了简历,同济大学科技中学校长朱臻介绍:“我们是一所新学校,将于2026年开始招生。”

在2025年冬季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的学校展位前,毕业生们排起了长队应聘。
复旦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徐卓雅今年9月起参加了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发起的“未来教师储备与培养计划”(种子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培养非师范专业人士成为未来上海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参与‘种子计划’让我更坚信,做老师更适合我,也更能获得职业成就感。”徐卓雅将进入上海市市北中学进行跟岗实习,未来计划成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江明介绍,近年来,上海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背景持续提升,研究生逐渐成为招聘的“标配”。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吸引了500多名海外留学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学科。“去年上海新招聘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占48%,其中约30%为‘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江明表示,“学历提升的背后,是城市对教育质量的更高追求。”
虹口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钟靖也亮出一组数据:去年,虹口区中小学幼儿园新进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和QS排名前100大学的毕业生超过了40%。今年,从目前已经收到的简历来看,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应聘者将超过50%。
不唯学历论,更看重软实力
多位前来招聘新教师的中小学校长表示,今年来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学历逐渐走高,综合素养也越来越好。但拥有硕博士学位不等于就能成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学历,应聘者的人工智能的数智素养,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能力,拥有高情商等软实力是学校更为看重的。
同济大学科技中学校长朱臻说,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所面向国际、以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为特色的未来学校。“与传统学校不一样,我们还青睐有工科学习和工作背景,在大企业有工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工作经验,具备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且有意愿从教的求职者。”
曹杨第二中学东校也是一所新学校,该校人事负责人郭老师说:“我们以AI教育为特色,不仅看重求职者的从教经历、与学生互动等,如果有相关学科竞赛获奖经历、具备AI素养的求职者,更受欢迎。后期,学校还将对相关学科老师进行AI方面的培训。”
随着学校老教师退休,西延安中学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西延安中学校长伍敏希望招到数字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年轻教师,“未来学校的样态,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我们更倾向‘一专多能’的教师。”
上海市虹口区实验学校校长孙光政说:“应聘者学历高、素养好,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利好。但相比高学历,学校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包括高情商。”孙光政表示,是否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对于一名教师而言,非常重要,“要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教师必须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袁芳也有类似的感受,她说,从今年应聘者的综合素养来看,985高校硕士研究生成为“基本门槛”。除了学科素养,袁芳还会在面试时邀请应聘者谈谈对当下不少社会现象的看法。“现在的大学生缺少与社会的关联,思考问题的角度还停留在学生视角,缺乏对复杂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袁芳说,想要成为优秀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必不可少。
“如果为我们期待的未来教师‘画像’,那么除了学历和专业素养,我们希望应聘者必备的两大素质是‘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乐观向上的品质’。”杨浦区铁岭中学校长葛琛静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迭代,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很难胜任教师岗位。

9月26日,“202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综合招聘会暨长三角联合招聘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多方搭建平台,为毕业生提供高层次、多元化就业选择
正值“金九银十”就业黄金期,各相关机构和高校都密集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提升毕业生就业的获得感。
上海电力大学2026届秋季校园招聘会(第一场)10月17日下午在临港校区举行。本次招聘会共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21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超4000个,涵盖能源电力、智能制造、信息技术、金融管理等多个重点行业领域。
为提高招聘精准度,上海电力大学就业指导部门提前通过“岗位画像+行业对接”机制,引导企业发布岗位需求,帮助学生提前锁定目标行业与企业,促进“人岗匹配”更加高效、科学。本学期开学以来,已面向2026届毕业生举办企业宣讲会、“小而精 专而优”专场招聘会58场,进校企业230余家。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2026年上海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25.8万人,其中研究生9.1万人、本科生11.3万人、专科高职学生5.4万人。从生源地看,上海生源毕业生人数为8.3万人,占全体毕业生人数的比例约为32%。非上海生源中,排在前五位的地区是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来自5省的生源也将近32%。
从学科大类看,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工学、管理学、理学;本科毕业生的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专科高职毕业生的前三位,则分别是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装备制造类。
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形成需求、招生、培养、就业和监测联动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海设立了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分中心,并协调相关部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全口径、长周期调研工作。
下一步,上海市各部门将抢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期,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深化长三角区域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就业协作,汇聚各方力量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保障就业权益,为2026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