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喇叭开始广播了……”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经典少儿广播节目《小喇叭》,在今年国庆假期推出精心打造的系列节目——《小喇叭声动家乡》于10月1日至7日每日17:00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节目依托全国55所“CMG小喇叭校园广播站”,由小广播员担任“家乡小记录员”,以轻量化设备拍摄、第一视角记录的方式,为全国少年儿童献上一场充满童趣与温情的家乡故事会。

从“声动校园”到“声动家乡”:经典IP三月实现两次跨越式升级
自1956年开播以来,《小喇叭》始终坚守“给孩子们讲好故事”的初心,深耕少儿成长领域。“小喇叭声动系列”以“三个月两升级”的创新节奏推进内容突破,持续深化对少儿成长的赋能。
今年六一期间,《小喇叭声动校园行》实现从广播端到荧屏的历史性突破,让小广播员以第一人称讲述梦想故事,完成“从听故事到讲身边事”的首次跨越;国庆期间,《小喇叭声动家乡》进一步拓宽少儿“认知与表达边界”,引导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家乡的街巷、博物馆、高原沙漠……以七地多位“家乡小记录员”的纪实视角,完成“从校园小天地到家乡大舞台”的两次跃升,构建起儿童主导的叙事新场域。
55校织就“童声纪实网络”:彰显校园广播站强大联动力
“小喇叭声动系列”的成功,离不开全国“CMG小喇叭校园广播站”立体网络的强力支撑。全国55所小学的小广播员、小记者如同一朵朵“小喇叭花”,以话筒为蕊、镜头为瓣,在祖国各地绽放声音光彩。




从北京的胡同戏曲、宁波的千年船话,到西安的胡旋舞传承、柳州的螺蛳粉寻味,从沈阳的机器人对抗、库尔勒的风情探索,再到天津的声音采集——小广播员们依托校园广播站系统,形成一张覆盖南北、贯穿古今的“童声纪实网络”,展现出“CMG小喇叭校园广播站”作为国家级少儿传播平台的高度联动性与覆盖面。
创新形态:轻装备+沉浸式儿童微短剧,构建儿童主导的叙事新场域
节目以“轻装备大视界”为制作理念,小广播员使用手机等轻量化便捷设备为移动“眼睛”,通过“儿童视角沉浸式微短剧”这一创新形态,打破传统叙事框架,以无剧本、沉浸式、低干预的纪实手法,还原孩童眼中的真实家乡。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有戏!》,小广播员大圣从最初不理解父亲从事的京剧艺术,到逐渐发现京剧背后的魅力与传承,童言稚语间勾勒出北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国粹传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我能控制风?》中,两位小广播员通过一句“我能控制风!”的童言开启贯穿沙漠的奇妙旅程,在风中感受新疆的自然壮美与人文热情;沈阳市铁西区雏鹰实验小学《咱“老铁”的机器人》,记录了两支小学生机器人战队在足球赛对抗中,理解科技背后的协作精神与动手乐趣;宁波市海曙区海曙中心小学《听,船在 “说话”》,通过拟人化文物对话穿越七千年,让河姆渡智慧与现代港口文明碰撞;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长安胡旋梦》,以“一舞穿越”让孩子感悟盛唐舞蹈的传承魅力;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嗍粉交响曲》,在寻笋探汤中领悟“好味在相融”的生活哲理;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小喇叭的“声音宝藏”》,通过采集城市声音发现“最动人旋律藏于记忆”。







每一期10分钟的故事都短小精悍,既保留儿童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又展现他们表达情感的纯真方式,真正实现“让孩子讲自己的家乡故事”。
从校园梦想故事延伸至家乡故事,节目在“小足迹大乡情”的基调中,展现出少年儿童群体在真实社会场景中的观察力、思考力与共情力。孩子们在记录中理解文化传承,在讲述中建立身份认同,节目不刻意渲染宏大主题,却于细微处见精神,用纯净的童言映照出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成长轨迹与精神风貌。
品牌延续:声动系列持续拓展,老牌IP焕发青春活力
69年来,《小喇叭》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的创作导向。从"声动校园"到"声动家乡",该系列在不断升级中持续贴近少年儿童受众的认知习惯与表达需求,展现出经典品牌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创新活力。
《小喇叭声动家乡》的播出,不仅是节目形态的一次突破,更体现了《小喇叭》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的系统布局与优势。节目并未因登陆荧屏而弱化其广播基因,而是充分发挥“广播+大屏+新媒体”的立体传播优势:在广播端,依托全国55所CMG小喇叭校园广播站征集并播出孩子们的家乡故事;在大屏端,以系列微短剧形式集中呈现;在新媒体端,如央视频客户端《小喇叭讲故事》账号等,同步上线各广播站拍摄的家乡短视频。这种跨广播、大屏、小屏的多维联动,构建起内容互通、资源共享的融合传播体系,彰显了《小喇叭》作为老牌IP在融合传播中的独特优势与品牌活力。
“嗒嘀嗒,嗒嘀嗒……”故事未完,脚步不停。从广播到荧屏,从校园到家乡,69岁的《小喇叭》正以融合之翼、童心之笔,陪伴全国少年儿童成长。未来,《小喇叭》将继续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用更多元的形式、更生动的内容守护每一个梦想发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