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周易系辞下》
2025南南国际学术会议
今年8月6-10日,第12届南南国际学术会议将由香港中国研究院主办,全球大学、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及发展中心、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赣州市商务局、赣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协办,江西省上犹县政府承办。会议主题是“绿色与可持续”。这是2020年因应疫情会议改到线上召开后,第一次邀请部分国外发言嘉宾现场参加。线上线下参加的16位外国嘉宾,来自12个国家: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美国、肯尼亚、冈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澳洲。会议将深入探讨绿色与可持续如何在当前的条件下孕育新的生机,促进构建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会议设立三个单元:一、绿色生态发展的经验交流,交流国内国外的相关经验;二、绿色与可持续的理论探讨,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全球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三、从绿色与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国际局势与世界走势,以绿色生态议题加强全球南方的紧密联系与合作。
今天,气候崩塌的事实已经无法否认。过去两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打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升温控制目标,意味着大量物种灭绝,北半球夏天频繁出现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热浪也会持续。每年,全球气温都创下“史上”最高记录,“烤验”万物,高处未算高,一夏还有一夏高。最近,欧洲记录了50摄氏度的高温,但欧洲不少地区只有制热空调,没有制冷空调。今年夏天欧洲已有上万人因高温死亡。这是号称“发达”的地区呢,更不用说全球南方的“水深火热”(洪水、山火、风暴、虫害等)处境了。不用科学家给我们讲解,我们的身体都能感受到极端天气的折磨。
是坐以待毙,还是改变现代化、工业化的盲目追求,让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宜居地,为万物提供延续生命的可能性?这道选择题好像答案明显,可是,在资本主义逻辑下,个人功利、物欲横流的社会,提供不了明智的选择。末日钟已经敲响,我们听到钟声了吗?
正是在这种严峻的挑战面前,南南会议延续多年的努力,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富裕,拒绝的是个人主义、互相残杀、物竞天择。在世界各地,特别是现代化的精英瞧不起的全球南方,却有着丰富的社区经验,不跟随“发达”的美欧全球北方走向人类文明终结的不归路,要另辟蹊径,实践互惠互利、博爱平等、生态正义的社会。
本届南南国际学术会议,针对严峻局势,积极、开放、务实地交流各地的宝贵经验,加强互相学习,探讨在国家层面如何抗拒美欧霸权的金融和军事欺凌,在基层如何重建破败衰老的乡村社群,复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群伦理。一起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促进南方团结的万隆会议70周年。
南南论坛与全球大学的缘起
第一届南南论坛(SouthSouthForum on Sustainability)在2011年12月12-14日召开,开宗明义,阐释南南精神,以可持续实践与多样化的生态文明为理念,立足全球南方国家处于世界格局的边缘的经验与现实,促进全球民间另类实践者广泛开展对话与交流,形成南南多元合作,寻求全球化挑战下包容性可持续实践的新途径。论坛有来自30个国家120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分华北、华东、西南三个路线,先实地参观考察中国各地的农村和城乡经验,再到香港参加论坛。
同一时间,全球大学(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酝酿筹组,广泛联系全球南方与北方进步知识分子,在2015年由200位创始成员宣布正式成立。发起人包括埃及的萨米尔阿明教授(Samir Amin,1931-2018)、比利时的弗朗索瓦浩达教授(Franois Houtart,1925-2017)、美国的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教授(Immanuel Wallerstein,1930-2019)、日本的武藤一羊教授(Muto Ichiyo,1931- )和武者小路公秀教授(Mushakoji Kinhide,1929-2022),中国学者有戴锦华、温铁军、汪晖等。全球大学秘书处设在香港。
2011年筹组这些民间交流活动,大背景是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和气候变化,都预警了全球南方要承受被转嫁的严峻经济和环境恶果,必须寻找替代方案,团结维护自身权益。有见及此,上述国际国内知识分子,基于信奉共产主义理念、推动社会变革的志向,走在一起。相识相知是难得的因缘际会,南南论坛和全球大学的取向,离不开这些创始成员的思想指导。
阿明教授可说是主要的奠基人。早在1988年,阿明教授已经出版了《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这本经典著作,创建了这个名词,对欧美世界的殖民侵略和文化霸权作出尖锐批判,提出南方国家和人民必须对抗西方霸权、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和世界秩序。阿明教授在1997年与浩达教授合力创建了“另类实践世界论坛” (World Forum for Alternatives),联系亚、非、拉的进步社会力量,几年后参与策划“世界社会论坛” (World Social Forum)。

萨米尔阿明 (Samir Amin)(右) 与 刘健芝 (左)。2012年,第二届南南论坛实地调研,西安-襄樊-宜昌-重庆三峡。
前辈引领
我和阿明教授初次认识,带一点戏剧性。2002年3月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前秘书长费德里科马约尔(Federico Mayor)召开“民间社会联网世界论坛”百人会议(UBUNTU:World Forum of Networks of Civil Society)。早餐时,我恰好和阿明教授同桌。阿明教授问我来自哪里,我说,香港。他眼前一亮,热情地说,你一定要联系一个非常优秀的亚洲组织,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从事出色的思想和实践工作,总部在香港。我洗耳恭听。阿明教授说,那个组织叫ARENA(Asian Regional Exchange for New Alternatives,亚洲学者交流中心)。我说,我是ARENA现任联合主席。他哈哈大笑,这一刻奠定了我们的友谊。出席大会有很多知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思想家、政要,但是阿明教授除了被粉丝拉着拍照外,一直跟我坐在一起,他要了解他的老朋友像日本的武藤一羊教授、武者小路公秀教授、泰国的苏瑞侪温格教授(Surichai Wun'gaeo)等ARENA前辈的近况,我们也谈论亚非的共同命运和挑战。阿明教授总在推进民间的思想与行动交流,尤其主张亚洲与非洲加强联系,认为亚非共通之处,是未为帝国主义制度及意识形态全面地腐蚀。阿明教授于1973年成立“非洲社会科学研究会”CODESRIA (The Counci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Africa),一个积极介入社会实践的泛非洲学者组织,性质与ARENA类近。
翌年,阿明教授推荐了浩达教授作为观察者,出席ARENA在马来西亚槟城举行的会员大会, 那是我们初次见面。浩达教授任教于比利时新鲁汶天主教大学社会学系,曾任“三大洲研究中心”(Tricontinental Centre)主任,除讲学著书立说,还长期奔走于拉丁美洲、亚洲、欧洲之间。浩达教授是解放神学的知行合一佼佼者,在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斯里兰卡、印度,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到处都有他的门生,他是卡斯特罗(Fidel Castro,1916-2016)、查韦斯(Hugo Chvez,1954-2013)、莫拉莱斯(Evo Morales,1959- )等拉美政要的座上客,是厄瓜多尔前总统科雷亚(Rafael Correa,1963- )的老师,也是拉美社会学学科的奠基人,深受爱戴。
每次回忆起浩达教授,我总想起他额角上贴的那一小块胶布。槟城会议结束,送行时,我们坐在旅馆大厅等出租车,闲聊间,我问他额角上贴的胶布是怎么回事。浩达教授摸摸前额,笑说,伤口已经结疤了,只为美观才贴上胶布。是怎样受伤的?他又是一笑,说,每次出去开会,他会带上两箱书去展示和售卖,在机场,顾得上拖着两个箱子,顾不上撞到一根柱子上。那年,他79岁。

弗朗索瓦浩达(Franois Houtart,前排左四),戴锦华(前排左三),刘健芝(前排右四)。2016年,第三届南南论坛,香港岭南大学。
我们三人密切合作,阿明教授是“另类实践世界论坛”的主席,浩达教授是秘书长,我是副主席之一。这两位令人尊敬的知识界、运动界前辈,推动对主流制度的批判,对另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99年,他们参与策划“世界社会论坛”。“世界社会论坛”的前身“另一个达沃斯”(Another Davos),在各国首脑云集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同时召开,提出不同于主流的声音;从2001年开始,在达沃斯的地球另一面,在巴西的阿里格港(Porto Alegre)召开“世界社会论坛”,反对“世界经济论坛”只讲强国逻辑、全球北方的经济利益,罔顾全球大多数民众的生活生计;之后,“世界社会论坛”在亚非拉轮流召开,每次有十多万人参加,地区社会论坛也纷纷举行,不受政党或者政府左右,是多元开放的平台,百家之言得以碰撞切磋,庶民力量得以显现激荡。
我与沃勒斯坦教授头一次见面交谈比较晚,是在2007年1月在肯尼亚召开的“世界社会论坛”上。我们的研讨会在大会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召开,同场演讲的,有沃勒斯坦教授、阿明教授、浩达教授、我,和两位非洲学者萨尔博士(Ebrima Sall)和石福吉博士(Issa Shivji)。那天,我穿着我们团队自制的T恤,黑底白字,前面写着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后面写着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沃勒斯坦教授很喜欢这件T恤,请我寄一件给他送给妻子碧翠斯(Beatrice),比划着说,你们身高差不多。“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沃勒斯坦教授钟爱世界社会论坛这个口号。2016年,我们在加拿大世界社会论坛上,一起拿着横幅,参加开幕游行。在纪念阿明教授的悼文中,沃勒斯坦教授说: “阿明和我保持着非常亲密的联系。他常年在飞机上,奔走世界各地。我缺乏他的过人精力,但我一直是他战斗中的同志。我们只有同一个斗争:我们必须改变世界。”沃勒斯坦教授的《时事评论五百篇》,由路爱国博士翻译成中文,我写序言,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右) 与 刘健芝(左)。201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社会论坛开幕游行。
日本的武藤一羊教授,被沃勒斯坦教授邀请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是批判世界体系的同志。武藤一羊教授在1950年4月入读东京大学,6月爆发朝鲜战争,因为主持学生反战集会,被大学开除。武藤教授一生不懈组织和参与日本和亚洲的和平运动,反对美日安保条约、反对美国发动越战、反对日本修改和平宪法。1989年发起“21世纪人民计划运动” (People’s Plan for the 21stCentury—PP21),促进亚洲各国底层生计和环境生态的经验交流。我们首次见面,是1992年在泰国的PP21大会上,我接过他派发的传单,出席他介绍日本和菲律宾民间香蕉公平贸易的活动。武藤教授今年94岁,仍然言行活跃,坚持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与美国帝国主义,促进人民缔结希望之联盟(Alliance ofHope),推动世界和平运动。他的中文文集也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武藤一羊(Muto Ichiyo,右) 与 刘健芝(左)。2014年,香港岭南大学。
与美国的迈克尔赫德森教授(Michael Hudson,1939-)和大卫哈维教授(David Harvey,1935- )相识,都是通过阿明教授介绍。这两位政治经济学大师,不仅学术卓越,而且关心在地的社区斗争,关心人类如何避免堕入资本主义危机深渊。我记得与哈维教授交谈时,谈资本论表情严肃,谈到罗贾瓦(Rojava)的库尔德人的民主社区建设时,他给予高度评价。与赫德森教授则是一见如故,我拜读了他大量著作,一起合作出版他的中、英文著作《文明的抉择》(The Destiny of Civilization)。他86岁高龄,生活规律严谨,做研究一丝不苟,既满腹经纶,又机灵敏捷、幽默风趣。他曾发给我一个“赫德森牌肥皂” (Hudson’s Soap)的广告图片(他跟这个品牌无关),问我,能用这块肥皂洗干净垃圾经济学吗?(《垃圾经济学》[J for Junk Economics])是他2017年的著作。)他的《金融帝国》第三版年内会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迈克尔赫德森教授(Michael Hudson,左)与刘健芝(右)。2019年,香港岭南大学。
印度的核物理学家帕拉梅斯瓦兰博士(M.P.Parameswaran,1935- ),曾在苏联留学,回国后没有参与高薪厚职的核武研究,而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和甘地主义,推动把科技用在改善民众生活的人民科学运动,与印度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博士一起,作为志愿者长年下乡,在农村默默耕耘。

帕拉梅斯瓦兰 (MP Parameswaran,后排左一),温铁军(后排左三),黄平(后排右二),刘健芝(前排左二),蒋子丹(前排左三),戴锦华(前排右一),薛翠(前排右三)。2001年,印度喀拉拉邦农村调研。
墨西哥的古斯塔沃埃斯特瓦博士(Gustavo Esteva,1936-2022),曾任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为追寻公平社会,他抛开世俗的舒适,创办了地球大学(Earth University),协助原住民打造自力生活,特别是支援萨帕塔原住民运动,代表作是《草根后现代主义》(Grassroots Post-Modernism)。我编辑出版了他的英文文集《如临深渊》(Walking at the Edge of the Abyss),将出版中文版。

古斯塔沃埃斯特瓦(GustavoEsteva)(左)与刘健芝(右)。2014年,墨西哥地球大学。
秘鲁的石泽宏博士(Jorge Ishizawa,1941- ),父亲是20世纪初从日本远赴秘鲁种田的农民,他博士毕业后,任职秘鲁政府农业部,多年后发现不是农民愚昧,而是现代农业并不适合小农自给自足的生活,因此50岁后,改为向原住民学习,协助他们发展适用技术、保留传统社区、传统文化与生活技能,推动“去现代专业化”的、切合生态的另类教育。
参与南南论坛和全球大学的前辈里,不乏杰出女性思想家与活动家,有不少是我作为全球和平妇女协会国际理事,参与发起2005年全球千名妇女争评诺贝尔和平奖的活动时认识交往的。其中有原籍智利、流亡旅居古巴的玛尔塔-哈奈克尔博士(Marta Harnecker,1937-2019),创办了“拉美民众记忆研究中心”,是多产的哲学家、作家、革命者。印度的纨妲娜希瓦博士(Vandana Shiva,1952- ),研究量子力学,是生态哲学家,致力于协助农民保留传统种子。法国的米贺尔法农博士(Mireille Fanon Mendes-France,1948- ),是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1925-1961)的女儿,继承父亲的志向,主持法农基金会,为非洲人反对种族歧视、寻求解放尽一份力。今年是法农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另一位革命者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1967)的女儿阿莱达-格瓦拉-马奇(Aleida Guevara March,1960- ),比起其他长辈算是全球大学创始人里面比较年轻的。她同样从事父亲的医生职业,推动拉美的解放事业,为豁免拉美国家债务而奔走。她在古巴哈瓦那的儿童医院工作,我每想起她,总是浮出她参加第一届南南论坛后,去香港海洋公园看海豚表演的雀跃童真笑容。

从左到右:陈顺馨、阿莱达格瓦拉马奇(Aleida Guevara March)(古巴)、豪尔赫圣地亚哥(Jorge Santiago )(墨西哥)、帕特里克邦德(Patrick Bond)(南非)、文诺(Vinod Raina)(印度)。2011年,第一届南南论坛, 香港岭南大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过去十一届参与南南论坛、参与岭南大学和全球大学研讨活动的海外朋友,来自不同背景、学科、文化,对主流弊端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有着不少差异。却是在求同存异的开放空间里,互相砥砺。
同辈携手
200位全球大学创始成员里,18%是华人,跟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比例相若。在国际交流的组织和活动里,还算是比较高的华人比例。其中的核心成员,是戴锦华、汪晖、温铁军几位学者。我们笑说,都属于1950年代出生的,温老师最年长,1950年出生;我1956年出生;戴老师和汪老师1959年出生,赶上了“50后”这个辈分。我跟戴老师在90年代初已经认识,她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一个性别与文化的研讨会,我们都有发表论文,当时我惊叹她才华洋溢、性情豪迈,会后立即前往她下榻的宿舍拜访聊天。但是,深交要等到几年后。1997年汪晖老师来香港做访问学者,经朋友介绍,跟我们岭南大学几位同事商议策划出版《另类视野:文化/社会研究译丛》,同时出繁体字和简体字版;戴老师也参与编辑工作,由此开展了频密的思想交流。1999年,我担任ARENA主席,因应亚洲金融风暴,举办了一系列亚洲局势研讨会,探讨金融资本、经济危机、民众生计等议题。汪晖老师和黄平老师是《读书》杂志主编,推荐时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处长温铁军老师参会,谈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三农的影响。从此与温老师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包括2003年在河北翟城创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以及开设乡村建设培训班,鼓励大学生支农学农,支持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场、爱故乡文化活动等。
我们几个“50后”,一起策划第一届南南论坛,各自的研究机构加入作为协办单位。作为同龄人,尽管背景各异,但求知道路相若,志向、性情都刻上时代的烙印,都喜欢鲁迅等大师,喜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都自诩是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国际主义者。后来我们更多次组团到国外考察调研,跑印度、尼泊尔、不丹、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日、韩、菲、埃及、肯尼亚、马里、突尼斯、墨西哥、巴西、古巴、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希腊、西班牙、苏联、前南斯拉夫等地,了解南方国家(特别是债务、民生、三农问题与反抗运动)的困境与出路。

路易斯卢佩斯Luis Lopezllera(墨西哥)(后排左一)、温铁军(后排左二)、戴锦华(前排左三)、黄平(前排右二)、刘健芝(前排左一)。2002年,墨西哥城乡调研。
在邀请全球大学创始成员时,我们特地邀请中国年轻一代的学者和社会实践者,因此,华人创始成员的平均年龄比国外成员的要低。其中有主持国仁乡建联盟的严晓辉博士,创办工友之家和爱故乡村歌计划的孙恒,在香港当全职农夫、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教育的周思中博士,曾任全球和平妇女中国办公室主任的赵玲等。
抵抗的全球化

刘健芝、萨米尔阿明 、弗朗索瓦浩达 主编,《抵抗的全球化》(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岭南大学和全球大学主办的南南论坛,至今维持了14年,靠核心成员在情感上相互认同,建立信任,不计较名利得失,保持高尚品格,才得以合作无间。同时,不可或缺的,是认同一些基本立场。由于我们提供的平台是论坛与网络,参与者根据本身的志趣,以及具体的研究焦点与社会议题,激发思辨,乃至策划研讨活动,出钱出力,平等交流;这个知识共同体弘扬广义的左翼进步观点。
当然,阿明教授和浩达教授等有公信力的知识分子,为南南论坛和全球大学指引了立场方向。他们俩为推进知识分子与民间运动的连结、交流、对诘,从2003年开始,每年出版《抵抗的全球化》文集,邀约全球各地的公共知识分子撰文,既反思各地运动经验,也寻求思想的汇聚与交锋。我从英文版和法文版选编《抵抗的全球化》中译本合集,上下两卷在200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抵抗的全球化》与一般学术文集最大不同之处,是自觉警惕知识界主流的欧美中心话语体系,试图建构“亚非拉”视野──不仅由本地学者阐述亚非拉为主的各地运动的抵抗历史,而且将欧美与亚非拉紧扣的、复杂的关系展现出来。
“亚非拉”这个词,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60年代盛极一时,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称位处边缘的力量,“亚非拉”象征着抵抗──抵抗帝国资本主义的猖獗,抵抗其主导的世界秩序的腐朽;“亚非拉”指认着新的能动主体──既是被殖民的民族国家摆脱被侵略被劫掠的命运,也是全世界被压迫者和劳动人民突破民族国家的框架,摆脱资本主义逻辑,寻求全人类解放。
可是,在殖民主义的霸权话语中,尤其在1980、90年代新自由主义横行的年代,“亚非拉”几乎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这个代名词并非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一种功能运用:通过对“他者”(“亚非拉”)的界定来确立中心(“欧美”)的位置;这种魔法倒果为因:亚非拉因为贫穷,所以需要发展,只能在“已发展”国家的帮助下,以“发达”国家政、经、文化制度为楷模,纳入全球化,进行现代化,从“欠发达”状态走出来,以求享受繁荣安定。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冒起成为一般常识的“欠发展”的话语,是资本主义通过经济、贸易的新扩张策略,以发展之名不断制造贫穷。所谓“发展”,一方面是对和民众息息相关的大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通过种种手段迫使民众成为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销“发达”国家的文化优越性,产生对“落后”地区的民众的同一化作用,摧毁传统的文化和社区,瓦解尊重生态、着重合作、相互依存以能相对地自给自足的文化基础,为广度深度的商品化过程铺设高速公路。这里,代名词发挥第三个作用:掩盖同一化所不能消灭或压抑的所谓“落后地区”民众的多姿多彩的差异,但恰恰是多样性的生态所生出的多姿多彩的差异,戳穿了同一化真正要掩盖的东西──它本身的贫乏与不公;也恰恰是在悠长的生活历练中开绽出来的多姿多彩的差异,打开可能性,超越资本主义“确保同归于尽”的逻辑。
的确,资本主义关系的广度扩张已伸展到全球每个角落,深度扩张已渗透每一个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深层,把闲暇、信仰、家庭关系各种“私人”范畴,通过商品化的手段,纳入其日益庞大的监察操控之内。当人们的欲望、嗜好、价值观经不起资本主义制造的匮乏和不公的蚕食,在不知不觉间被收编入资本主义逻辑中,迷失于对“欧美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物质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的生产者和玩物,当社会进步以量化的国民收入和金钱交易为首要指标,当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被置于经济至上的淫威之下,那么,非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文化必然相形见绌,被视为落后低劣。
因此,对抗帝国主义的掠夺和蚕食,除了经济和政治层面的抗争外,日常生活中种种与实践紧扣的文化价值也是激烈争持的战场。和生活密不可分的社会关系和政经制度,是抗衡文化价值宰制的关键领域,不能约化为可以与“自我”完全分割的“外在敌人”。
要有效地抵抗欧美中心主义,不能简单地以本质化的“亚非拉”主体来取代“欧美”主体,即不能简单地树立所谓欧美的对立面而自诩为反抗的代表。“欧美”跟“亚非拉”的关系,可说是既爱且恨的关系,不存在简单的否定;换句话说,对“中心”、“进步”、“成功”是既爱且恨的关系,要反思各种矛盾和张力,得从建构、维系“中心”的种种手段所力图掩盖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上着手,即要从边缘位置质疑权力中心的运作,从亚非拉民众所谓“失败者”、“被征服者”的现代历史经验,批判欧美所谓“成功”经验的血腥不仁,拒绝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
带着这种视野来细看亚非拉被殖民的历史,就会看到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的名著《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所详列的史实所昭示的境况──拉丁美洲的血管被殖民者切开,至今,血仍在汩汩流洒。今天,资本主义许诺的发达国家带领欠发达国家逐步前进的神话,在亚非拉广大的贫困、战乱、死亡的土地上,成为极为残酷的反讽。在科技如此“昌明”的年代,在资金、商品、劳动力、生产资料全部“过剩”的年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数万儿童因贫病死去,全球数亿人活在赤贫的生死线上,只要我们不把这个数字仅仅看成一个数字,只要我们睁眼直面数字后面一个又一个孩子、一个又一个家庭的苦难挣扎,只要我们把这些死亡贫困与亚非拉几百年来延续至今未息的被掠夺残害的历史扣连起来,我们便无法欣赏资本主义的神话,无法接受欧美中心主义的各种诡辩,无法称庆亚非拉部分国家的少数人群得以跻身中产阶级享受小康生活以及极少数人得以大富大贵、奢华挥霍。是的,如果我们不让心灵被殖民化,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殖民主并没有披上华贵的新衣,而是赤条条地站在抢掠来的财富堆上,贪婪地无耻地继续抢掠。
今天,资本主义三大危机──生态危机、食物危机、金融危机──同时爆发。新冠疫情下,更是哀鸿遍野,惨不忍睹。百年内,全球暖化和地球资源的破坏,将导致大量物种灭绝以至地球大部分地区不宜人类居住;即时地,因生态破坏、水源短缺、表土流失、生物燃料抢去土地和食物;投机倒把令粮食危机严重爆发,饥饿贫困的人群雪上加霜;严重泡沫化的全球金融体制性危机爆发,资本主义体制苟延残喘,短期应对措施只是饮鸩止渴。
阿明教授著名的批判用词,是“资本主义的内爆”。资本主义广度深度的不断扩张,打造了一环又一环的重重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的网络,把个人、社会、自然不断卷进去,成为其扩张的力量;正是这样的逻辑,炮制了资本主义的多重危机,继续下去,只能让危机越演越烈,受害者却首先是贫苦大众,不仅是亚非拉的绝大多数民众,也包括欧美日增的底层。
无论是济燃眉之急或是解人类灭亡之忧,都需要提出有效的另类选择:既要对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的历史和现况作深刻的批判,也要对百多年来试图突破资本主义体制的各种尝试──包括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作回顾反思;同时,建基在多姿多彩的另类实践上,提出在地的另类方案以及全面的合作方案。这正是各位前辈的毕生努力所在,也成为2011年以来南南论坛和全球大学的研究重点。
从2011年召开第一届南南论坛,至今14载,多位前辈已仙逝。如何继承他们的精神遗产?我的体会是:在抗衡欧美中心时,“亚非拉”不是单一的运动。正如墨西哥萨帕塔原住民运动的口号:“我们的世界容纳多个世界并存”,反对资本主义的运动,不是简单地倒转资本主义权力世界,由另外的一个或多个权力中心取而代之,而是要开辟新的人类社会的关系,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如切-格瓦拉所说,要“打造新人”。资本主义的野蛮统治,把大量族群社会、文化习俗毁灭或推向边缘,美其名为破旧立新、汰弱留强,实质是那推动资本主义无忌惮地、无约制地、广度深度地扩张的无边欲望,永远不能满足,要把全世界吞噬进去。
另类选择,是要建构自我塑造的新人民的运动,要摆脱无尽贪婪的物欲,要尊重多姿多彩的差异,既扎根本土,又相互扶持。尊重差异,就是尊重有不同的世界存在,尊重有不同的界限存在;这不表示执着于封闭的、僵化的、静止的界限,而是让不同的思想、行为、习惯所界定的界限,在相遇、互通、互动中产生变的力量。界限从来都是在动态中界定、交流、碰撞以至转化;不管谁企图推行僵硬的制度或严厉的规管,都不能否定界限的动态及其中蕴含的变的力量。对界限的尊重,是让无边欲望失去用力点,却让差异在相遇中发生作用——界限是让变的力量得以生成的条件。
因此,南南论坛不是通过消除差异以求把所有力量统一起来,而是尊重差异,努力孕育在地行动的多样性的生命力,促进新人民运动塑造众多不同的道路。
E7研究
2011年春节,温铁军老师与我商议构思,在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层面做全球南方的比较研究,当时构思两个项目:一个是新兴七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委内瑞拉、南非、土耳其)的比较研究(以下简称E7研究),一个是举办南南论坛。2011年12月,七国的国别研究团队完成报告,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报告会。接下来的九年,研究团队参照沃勒斯坦教授的世界体系论(World-System Theory)和阿明教授的去依附理论(De-linking)等,通过中外实地调查研究,持续观察、分析、比较七国的发展,深入探讨全球南方遭遇西方危机打压的经验教训,并总结追求现代化的所谓“后发”国家的两难。E7研究课题组因应时局变化多番修改后,最终完成中文书稿:《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新兴七国比较研究》,2021年2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至今印刷28多万册,反映读者希望了解南方国家的强烈愿望。
E7研究与南南论坛,一是研究报告,一是论坛平台,两者相辅相成,建构南南精神,推动南南共识。
南方国家在摆脱殖民主义束缚和争取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我们需要收集、诠释与比较这些多样化的国别经验,找出主流话语不能解释的困境与灾难,并且在开展南南合作的对话中,探寻化解危机的途径。
当今全球危机环环相扣,盘根错节,威胁着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地球可持续生态。南方国家的思想家与社会实践者,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解决良方,推动地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协作,重读历史的真实经验,构建新话语与新行动。
第一届南南论坛的中外参会者宣告,共同推动《南南共识》(South South Consensus) (2011),成为以后各届南南论坛的指导纲要:一,我们申明南方国家关于生态文明“3 S” 的基本主张:只有维护资源主权(sovereignty )、加强南方国家的社会团结(solidarity),才能促使世界回归以可持续人类安全(security)为前提的生态文明。二,我们确立南方国家构建不同于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话语权和制度文化的基本要求,批判不利于加强3 S 的政治主张并揭露其背后的跨国资本利益集团。三,南方国家应该与北方国家中认同生态文明的社会群体结成广泛的联盟,共同反对威胁生态文明与人类安全的恶劣制度。我们呼吁:南方国家联合起来,以3S 为基本原则,构建不同于金融资本帝国主义的“另一个世界”——构建人类与生态和谐共存的、更大包容性的、以多样化为内涵的生态文明。
引重致远
2018年8月8日,我和法国巴黎大学的雷米-埃雷拉教授去医院看望病危的阿明教授。他坚持跟我们讨论时局,认为需要有国际主义的全球社会大联盟,对抗资本主义美、欧、日三巨头,特别寄望中国人民和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延续无产阶级革命传统,尤其是加强与亚非拉人民的团结。阿明教授对中国革命的热爱至死不渝,他的谆谆之言是:中国与南方国家不要复制资本主义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剥削关系,不要向野蛮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妥协,不要参加金融全球化。阿明教授认为中国是去依附战略最为成功的主权国家,为全球劳动群众抵抗全球化、追求自力更生指引道路。四天后,阿明教授与世长辞。
在阿明教授的词典里,“绝望”一词并不存在。我们无处安放绝望,唯有付诸行动。Audacity, more audacity!(“要有胆识,要更有胆识!”)是阿明教授对我们的鞭策。
沃勒斯坦教授在他最后一期《评论》中说,“能够走向更民主、更平等的社会变革的可能性,是50%。只有50%,但还是有50%。”这不是自嘲我们付出努力不能保证成功而且很有可能依然走向世界终结。沃勒斯坦教授这篇评论的题目是:This is the end, this is the beginning,“这是终结,这是开端”。他的告别,同时是祝福,激励我们勇于改变,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真诚开放的辩论及合作,以能持续推进改变自我、改变世界的不断革命。面对野蛮,面对逆境,我们只有一个选择:接过棒,引重致远。要相信,历史会让我们始料不及。
附录
历届南南论坛

自2011年12月主办第一届南南论坛,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论坛,除了第二届以外,所有南南论坛都在香港岭南大学举行。我们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社会实践者汇聚一堂,就人类文明、另类实践、生计民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由于经费所限,第三届相隔4年后才恢复举办,之后每年进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催生了网络会议蓬勃发展,论坛改为线上反而方便全球各地参会者;2020年的第七届论坛,过半全球大学创始成员参加。第七届至第九届南南论坛,每届平均设置35个场次,有50个国家、150位讲者、逾千位参会者进行思想、理论、经验交流。全部视频和参考文献,可在岭南大学和全球大学网站上浏览。到了第十一和十二届,转为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第十二届更是由香港中国研究院主办,在江西省上犹县举行。
南南论坛和全球大学主要靠参与者和志愿者的个人捐献,维持基本的运营经费,让组织、活动保持自主、自在。由于线上办会成本降低,我们把经费拨到提供更多同声传译频道:英语、普通话、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日语、韩语等,促进亚非拉的听众跨越语言隔阂畅意交流。
以“第九届南南论坛:现代文明崩解与人类未来”为例,论坛检视现代文明迷思的两大支柱:崇拜金融、科学至上。当今极致表现莫过于号称现代文明佼佼者的美国,实施单极金融与军事霸权,穷兵黩武的终极目标乃强加于他国寄生复腐朽的食租经济制度,喂养以华尔街为代表的1%的全球金融资本权贵。然而,这种金融帝国主义的外衣,即民主/人权/自由三位一体的普世信仰早就破产了。陷于深渊中,不禁拷问:许诺全球人民幸福快乐的现代文明如何崩解?人类的未来在何方?人类还有未来吗?
南南大讲堂
2016年开始,岭南大学和全球大学不定期邀约杰出讲者做讲座系列,包括温铁军老师分别用英语和普通话讲《十次危机》、厄瓜多尔前经济部长佩德罗-帕埃斯(Pedro Paez)讲《全球金融危机》、雷米-埃雷拉(Remy Herrera)(法国) 讲《发展理论与增长理论》、何塞惠灵顿桑托斯(Jose Wellington Santos) (巴西)讲《农业生态学》、埃卡斯瓦迪安萨(EkaSwadiansa)(印尼)讲《战略建筑学》等。2020年开始,我们系统地举办南南大讲堂讲座系列,批判金融资本主义,了解边缘国家底层人民的社区建设经验。
第一个讲座系列是迈克尔赫德森教授谈《文明的抉择》,从梳理现实困境出发,回顾历史债务危机与美国金融帝国的建立,展望去美元化和合理世界金融秩序的前景。
第二个讲座系列是《委内瑞拉在战斗:殖民历史、革命传统、社区重建》,讲述底层人民反美帝的同时,如何坚持生产、坚持公社的重要性,让人民参政,也参与劳动。统筹人何南瓦格斯(Hernan Vargas),长期推动公社运动,曾任委内瑞拉公社与社会运动副部长,现任委内瑞拉国立公社大学副校长。
第三个讲座系列是《与玛雅人同行:墨西哥恰帕斯州原住民宇宙观与可持续实践》,主讲人赫韦尔-巴尔加斯(Javier Vargas)和凯瑟琳赛布巴尔加斯(Kathryn Seib Vargas),跟随践行解放神学的鲁尔斯主教(Samuel Ruiz)深入丛林,协助原住民重建社区,从内部批判保守的、僵化的天主教社会与教条,向原住民学习寻找解放的力量。
第四个讲座系列是《非洲人民解放征程》,讲述绵延的非洲大陆解放斗争的血泪经验。统筹人曼吉(FirozeManji)在 “非洲:爱与反叛的政治”一文中,一针见血:“只要非洲大陆解放斗争所产生的经验被视为仅仅是‘非洲的’,就不可能理解它们对普遍人类的贡献。只有当非洲经验的政治性被超越,并被视为‘属于整个世界’的人类状况的一部分,一切才会变得可能。”
2023年1月1日,卢拉第三度就任巴西总统,右翼民粹派攻击国会大楼,拉美进入第二轮“粉红浪潮”,却汹涌未平。在此历史转折时刻,我们开启了第五个讲座系列:《雨林生智:巴西构建另类社会范式》。第六、七、八个讲座系列,是《战火中的叙利亚罗贾瓦社区》、《非洲古今伟大思想家》和《全球南方的传统医药》。
聆听亚非拉底层人民艰苦奋斗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他们复兴的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黎民百姓的生态文化与社区,这些都是各地民间运动的模范。唯有虚心学习他者经验,认同劳动文化价值,才能体会汪晖老师在第八届南南论坛上所说的人民的逻辑,即失败再奋斗再失败再奋斗。在薄弱环节寻找持续突围的能量,在绝望中积累反抗的力量,继而践行“希望的政治”。
全球大学的主张是:“当前的全球危机是旧体制及思考行动模式的漫长崩溃过程。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暴力扩张,全球各地涌现种种新实践及新思考,挣脱形形色色的宰制及压迫。全球大学是支持另类知识生产及传播的实验性论坛,旨在超越商品化及奴役性的知识模式。面对足以毁灭人类文明及导致地球生态崩溃的疯狂体制,我们需要回顾历史经验,拓展新的想象,连结全球不同层面的实践及思想,展望超越资本主义的多重可能性。全球大学聚集多元化的公共思想资源,汇聚传统智慧、创新思考,在全球及在地化的不同层面及领域促进团结实践,争取实现生态及社会经济公益。”(见https://our-global-u.org/oguorg/en/)。
“全球大学”的设计,是探索最能包容各方差异、又能提供对话空间、鼓励论争的运作方式,“大学”之意,是广纳善言,百家争鸣。秘书处作为组织者,协助筹办南南论坛、南南大讲堂,激活各种网络联系,整理、剪辑文本和视频发布在网站上,同时组织各种媒体传播。
全球大学丛书(英文)
全球大学陆续出版了几本英语著作,包括Biography of Franois Houtart(《弗朗索瓦-浩达传记》) 、Dreams Without an Expiry Date(《不会消亡的梦想》)、200 Years of Marx(《马克思200年》)、Bandung at 60(《万隆会议60年》)、Visions, Voices and Practices of the Zapatistas(《萨帕塔运动的愿景、声音、实践》)、The Rurban Republic(《乡镇共和体》)等,全部可以从全球大学网站免费下载。
2021年,我们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 Nature)旗下国际学术出版社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acmillan)合作,策划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 Book Series (全球大学丛书) ,我和薛翠是主编。
丛书旨在深入分析全球在生态、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多重危机,梳理全球大学创始成员的理论与经验,探讨可持续的愿景与实践。丛书主题分三大类别:(1)宏观纵深分析:国际地缘政治、金融资本演化、生态灾难、能源危机、大流行病、气候坍塌、粮食安全等。(2)世界各地特别是亚非拉的著名思想家的传记、自传或文集,展现个人生命轨迹如何扣连历史大变局。(3)梳理世界各地社区民众自救的实地经验与智慧。
丛书第一本是温铁军的专著Ten Crise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Development (1949-2020)(《十次危机: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1949-2020)》),荣获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颁发第四届 “中国新发展奖(China New Development Awards)” , 表彰其为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所作出的重要研究贡献。这本英文著作由作者自资采用开放获取形式出版,供读者免费下载,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有6.5万次下载。
第二本是法国左翼经济学家雷米埃雷拉(Rmy Herrera) 专著Money: From the Power of Finance to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s(《金钱:从金融权力回到人民主权》)。2023年出版的包括:刘健芝、拉斐尔-埃斯科贝多(Rafael Escobedo)、 大卫-巴尔金(David Barkin) 主编Walking on the Edge of the Abyss – Conversations with Gustavo Esteva(《如临深渊:古斯塔沃-埃斯特瓦文集》);刘健芝、黄小媚、何志雄合著的The Fukushima Catastrophe: To What End?(中文原著《福岛-辐岛:十年回首诘问》(简体字版) 由三联书店出版; 《福島/輻島:核電是福是禍?》(繁体字版由香港天地图书出版)。2024年出版刘健芝、薛翠主编的Fukushima: A Monument to the Future of Nuclear Power(《福岛:核电未来的纪念碑》)。正在编辑的有An Anthology of MutoIchiyo's Writings(《武藤一羊文集》),An Anthology of M. P. Parameswaran's Writings(《 帕拉梅斯瓦兰文集》)等。
全球另类思想丛书 (中文)
我们和东方出版社策划《全球南方思想丛书》,打头阵的是迈克尔赫德森专著《文明的抉择》(Destiny of Civilization) 以及《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Super Imperialism)(第三版)。接下来,将推出萨米尔阿明The Long Revolution of the Global South(《全球南方的漫长革命》)和Only People Make Their Own History(《历史只靠人民创造》), 以及沃勒斯坦的《时事评论五百篇》等等。
国仁全球大学堂(视频)
疫情三年,借助南南论坛转移到线上,全球大学与国仁乡建团队在B站、头条、抖音等平台开设账号 “国仁全球大学堂”,不定期更新全球杰出思想家的观点,全部附有中文字幕,深受青年欢迎,B站有200多万粉丝。以下节目的点击流量节节上升:
赫德森分析 “2022诺贝尔经济学奖:银行只能赚钱不能赔钱,应该由99%的人负债养活1%的人口”(28万观看);2021年7月19日, “大卫-哈维主讲,温铁军、迈克尔-赫德森对话: 资本的“双重意识””,当日直播有15万观众,之后,视频合集持续传播,平均10万观看量; “沃勒斯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危机在于有效需求的终结”(2016年沃勒斯坦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社会论坛上的发言)(16.5万观看); 2021年6月15日古斯塔沃埃斯特沃在第八届南南论坛的发言: “世界为什么越来越乱?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反噬”(5万观看) 。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迈入集团帝国主义新阶段,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在何方?”(32万观看)
2022年7月19日,在第九届南南论坛上,温铁军教授公开讲座谈“做好中国研究,建设文化软实力”,在抖音直播,585万观看。
*南南国际学术会议免费注册: https://lingnan.zoom.us/webinar/register/WN_Bizc177ORBKE4J8NWDQTBg
鸣谢:岭南大学和全球大学秘书处团队(全职、兼职、志愿者)(按中文笔画排名)
口皓、刘健青、许兆麟、许统一、许义乐、严晓辉、李卓远、李梦鸿、李翘志、李翠环、何志雄、张怡松、陈燕文、陈坤龙、汤盈岚、欧阳丽嫦、周振业、赵天宇、徐惠璇、高阳、黄小媚、靳培云、黎家希、潘婷婷、薛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