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巴黎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16时23分(北京时间2025年7月11日22时23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对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审议完成,大会主席宣布,中国申报的项目西夏陵顺利通过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这也是中国在本届世遗大会上唯一申报的项目。
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夏陵的考古与发现,让今人得以窥见一个千年前持续近两百年的王朝之历史面貌,有着“见证消逝文明”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普世价值,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见证。

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西夏陵现场。

贺兰山下的西夏陵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供图(资料图)
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诞生
据悉,今年被提名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30个项目包括24处文化遗产、5处自然遗产和1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官网对中国宁夏西夏陵的介绍如是表述:西夏陵是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王朝(1038—1227)遗存。考古遗存包括: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5.03万平米的大型建筑遗址(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以及陵区出土的7000多件(套)建筑构件、残碑及其他各种文物。西夏陵为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考古支撑。

贺兰山下的西夏陵 (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夏陵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持续开展,其总体布局、遗存构成等信息日益清晰。据国家文物局网站介绍,自1971年对西夏陵调查确认伊始,先后对西夏8号陵(现编6号陵)地宫、2号陵(现编7号陵)碑亭、108号陪葬墓(现编MⅢ-107号)、101号陪葬墓(现编MⅣ-001号)、3号陵东西碑亭、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逐渐厘清了陵区布局和分布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对3号陵和6号陵地面遗迹的清理,更清晰地呈现了西夏陵独特的文化面貌。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王昌丰认为,3号陵(推测为李元昊泰陵)出土的伽陵频迦(妙音鸟)、摩羯等釉陶构件,证实献殿为佛教殿堂式建筑,体现“佛教元素与帝王威权的深度融合”
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一支,西夏陵是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最有力的见证,陵区遗址及出土文物揭示了西夏王朝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丧葬习俗以及诸多文化与技术方面的特征,是西夏文明与周边政权和民族在长期交流与影响的见证,西夏陵所展示的西夏文化的兼收并蓄和独特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进程。
保护传承与漫漫申遗路
1988年西夏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1年启动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12年西夏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获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升级加速;2021年:跻身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学术支撑与国际宣传并进。2025年:作为中国唯一申报项目冲刺世遗,文本突出其“见证消逝文明”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普世价值。
20世纪70年代系统开展考古工作以来,遗产地政府高度重视西夏陵的保护管理工作。西夏陵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列为银川市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之成立专门保护管理机构。西夏陵是中国最早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实施保护工程的遗产之一。20世纪90年代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与中国干旱地区土遗址保护技术领先的敦煌研究院开展合作,持续开展西夏陵土遗址保护技术的探索与实践,至今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工程措施。

西夏文残碑(图源:西夏陵博物馆)
2025年,西夏王陵被正式确定作为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完整的提名文件,标志着申遗工作进入关键阶段。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西夏是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
西夏灭亡后,元朝没有修撰西夏史。由于史料匮乏,西夏文神秘难解,西夏历史扑朔迷离。西夏陵,则成为解开西夏历史之谜的一把钥匙。
西夏陵是具有独特建筑形制和重要文化内涵的一处陵墓遗址群,也是宁夏申报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考古研究发现,西夏陵大量吸收借鉴中原王朝陵寝制度。考古专家韩兆民、李志清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区调查简报》中写 道:“从王陵墓区所在的地理位置来看,是依山面河,互为形势。这反映了西夏王陵 墓区的择地,深受唐宋山陵葬仪及风水堪舆的影响。”

西夏陵博物馆
陵区出土的文物生动揭示了西夏神秘而灿烂的历史以及与中原文化交往、交融的过程。考古学家们通过考古研究发现,在西夏陵多座碑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碑石残块,包括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的石碑并存,显示出党项族和汉族文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西夏陵出土的建筑构件集中展现了西夏取材中原地区建材形制、材质基础上所作的创新,其工艺水平可与中原相媲美;出土于各陵园碑亭的力士驮碑石座不同于中原文化常见的龟砆座,是西夏人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风格创造出来的;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等随葬品,见证了西夏时期活跃的商贸交流活动,揭示出西夏在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中的跨区域交流活动的枢纽特征。
西夏陵介绍:
西夏陵区坐落在贺兰山东麓,东西约五公里,南北约十公里,在5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着岗丘垄阜的自然起落,布列着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西夏陵区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规模相当,陵园地面建筑均有角楼,门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塔状陵台等建筑单元组成,平面总体布局呈纵向长方形,按照中国传统的以南北中线为轴,力求左右对称的格式排列。西夏陵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

1、2号陵全景(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3号陵全景(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4号陵远景 (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6号陵和MⅢ-093号陪葬墓俯瞰图 (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西夏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西夏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7号陵全景(南向北)(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8号陵陵塔(北向南)(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9号陵陵塔全景(南向北)(图源:西夏陵景区官网)
西夏陵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本文资料部分参考国家文物局、西夏陵景区官网及新华社等相关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